2022-12-10 14:58:32丨行业资讯
转载自腾讯网
今后的十年将是新能源汽车关键机遇期
近年来,全球各发达国家和汽车强国纷纷转型电动化,将其作为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的战略性选择。据不完全统计,全球已有12个国家、25个地区宣布或制定了禁售燃油车的时间表。我国也明确了以电动化作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方向。
“新能源汽车基本上是零排放或者是较低排放,全寿命周期也可以做到低排放。”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进华说,有关部门做过测算,如果按《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(2021—2035年)》的安排发展新能源汽车,交通领域应该在2028年就能够实现碳达峰。
从发展条件来看,我国在供应链体系、资源储备、市场份额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,有望通过新能源汽车实现汽车产业的“换道超车”。
首先,我国电动汽车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体系,积累了许多运营管理经验,具有“先发优势”。第二,我国有市场优势。2020年全球一共销售了约324万辆新能源汽车,中国市场约占41.27%,排名第二。第三,我国有自然资源优势,既是锂资源储备的世界第三大国,同时稀土储备量居世界前列。
“换道超车”的机会就在今后十年至二十年内,机遇期不可错过,非常关键。
新能源车企仍面临“卡脖子”的问题
调研发现,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的重要技术仍有待突破,关键零部件还存在“卡脖子”问题。
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助理兼技术部部长王耀认为,与国外企业相比,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关键重要技术有待突破。“动力电池方面,我国在高比能量电池、高安全电池、长寿命电池方面仍要加大研发力度;电机系统方面,我国的高效高密度驱动电机系统等关键技术,相较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。”王耀说。
车企也反映了同样的问题。“新能源汽车的电机要求高效节能,目前电机效率达到97%的电机,主要还是由欧美日的供应商提供,国内大多数主机厂无法生产。电控系统中硬件的控制器方面,较好车型对算力和电子架构的要求比较高,中国车企的技术和国外仍有差距。”一家大型乘用车企业相关负责人反映。
在业内专家看来,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仅体现在“三电”系统,其他重要零部件也存在“卡脖子”问题,好的芯片是典型。
除了车用芯片,业内专家还提出了多个关键零部件的短板领域。王秉刚表示,高速轴承、好的材料、智能汽车所需的毫米波雷达、软件、传感器,都是关键零部件,但我国目前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差距。而王耀也认为,智能汽车的操作系统、好的检测设备同样是短板。
所有零部件中,王秉刚认为,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较重要的零部件,是整个产业发展的关键,哪个国家掌握了动力电池的主动权,哪个国家就掌握了电动汽车的未来。
多因素导致车企资金紧张
调研发现,尽管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已经突破550万辆,但销售情况较好的车型普遍售价在20万元以上,高价位意味着销量有限。车企推出一款新车型的总投入高达10亿元,面临的资金压力依然很大。
“汽车市场的规律是,20万元以内的国民车型才是市场的主力,是销量较大的市场。然而,目前很多的新能源汽车,主机厂造车成本过高,卖一辆赔一辆。”一位业内人士说,“所以新能源汽车产业要想发展起来,必须解决中低端市场的问题。”
然而,20万元以内车型的客户群对价格更为敏感,与同级别传统燃油车相比,目前新能源汽车的价格还是贵一些,主要贵在动力电池上,而动力电池的成本占整车成本的40%左右。
调研中,多家车企反映,近年来,动力电池的成本下降速度慢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增长速度,成为阻碍新能源汽车降低成本、提升性价比的一大障碍,也导致新能源汽车综合性价比低于传统燃油车。
车企反映,除了电池成本下降较慢,还有多重因素推高了新能源汽车的售价,导致新能源汽车竞争力不足。
应集中突破重要技术短板
王秉刚表示,从传统燃油车的发展历史来看,我国习惯了从国外采购关键零部件,自己生产整车,这实际上是被别人“卡住”了汽车产业的脖子。新能源汽车不能再走这条老路,我们必须培育出自己强大的零部件产业链。因此,应该在新能源汽车的重要技术上有一个整体布局,关键零部件方面国家也要有整体部署和支持政策,建议国家在车用芯片、高速轴承、好的材料、智能汽车所需的毫米波雷达、软件、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领域进行扶持,出台专门的支持政策。
上汽乘用车相关负责人也认为,软件定义汽车是大趋势。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发展的当下,中国车企不仅要坚持好自主研发、掌握重要的三电技术,还应该把以功率半导体、芯片、软件等为重要的电控技术作为重点发展方向,让中国的新能源技术更加强大。
王耀则建议,集中力量突破新能源汽车重要技术短板,包括好的车用芯片、高比能、高安全、长寿命动力电池以及高效高密度驱动电机系统等。
上海盛普多年致力于单、双组份密封类流体设备的研发与制造,在新能源电池涂胶领域有成熟的案例及设备,可根据客户的要求定制非标设备,如您有任何需求请与我们取得联系!
COPYRIGHT © 2022 上海盛普流体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.AL RIGHT RESERVED.